当前位置:资讯 > >正文
环球信息:江苏第一甜,今年我们带你“尝鲜”
2023-05-04 06:17:55    扬子晚报
00:50

去年5月5日,扬子晚报一篇《江苏第一“甜”的西瓜是怎么“诞生”的?》,报道了南京市浦口区的瓜农们,如何种出“江苏第一甜”的故事,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关注。近日,记者了解道,浦口瓜农的瓜又获奖了。在 2022年的江苏“好西(甜)瓜”品鉴推介会中,“浦口西瓜”又一次成为全省中大果型西瓜组唯一“瓜王” 。去年报道见报后,怎么才能尝到它的味道,成了给记者私信和留言最多的问题。今年,想要尝鲜的读者们可以关注扬子晚报,等到西瓜成熟的季节,我们带您一起“吃瓜”。
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

养西瓜就像养小孩,每一年瓜农都倾注心血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记者来到位于江苏省现代农业(西甜瓜)产业技术体系浦口示范推广基地西瓜大棚时,瓜农正在给西瓜花进行人工授粉。即便当天早上的气温只有十几摄氏度,但棚内的温度高达三十摄氏度左右。瓜农的衣服都是湿透的。

“现在是西瓜授粉的关键时期,今天所有授粉的西瓜都会挂上授粉日期的标签,等到西瓜成熟的时候,我们 可以根据这个标签来作为判断西瓜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。”尽管老胡已经可以做到在视频里就能判断西瓜的成熟度, 但为了确保“万无一失”,还是需要依靠“科学的力量”。仅靠人工授粉是不行的。为了保证坐果率,再过一段时间,老胡就要把蜜蜂请进大棚。蜜蜂身上粘上了花粉,在雄花和雌花穿梭中完成了授粉过程。每亩的蜜蜂成本约400元,也节省了传统人工授粉的人力成本。

养西瓜就像养小孩。从西瓜还没种下去的时候,要关注土壤情况,要确定西瓜品种。定植后,除了关注西瓜的生长,还要关注天气状况,及时调整棚内温度和湿度。“一个瓜怎么变成瓜王,光靠我老胡是不行的。”老胡说,为了让西瓜仔们都长得好,南京市蔬科所科研团队是负责的“家庭教师”,除了每周定期查看,团队还专门为瓜农们建了个群,一有问题就在群里提醒。

育苗的时候,老胡忽然发现苗苗的芯子有点皱巴,这可让老胡心里一惊。“别是茶黄螨!”他立马联系了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、省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浦口基地主任李伟明博士,李博士现场看了后,感觉不是,为了保险起见,李博士当天就带着苗苗去实验室化验,并向省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育苗岗位专家魏猷刚研究员请教,确定不是虫类疾病,虚惊一场,在省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技术支持下,最终将该问题解决。

到了五六月份,经过精心照料的第一批西瓜娃娃“毕业了”,老胡他们就开始选拔优秀的,参加“西瓜奥赛 ”,争夺“瓜王”桂冠。“我们浦口西甜瓜瓤色很好,糖度很高,口感很酥。不信大家都来尝尝。”老胡笑着说 。

今年扬子晚报带读者们“尝尝鲜”

近年来,南京的西瓜产业发展势头很好,江宁的横溪西瓜声名鹊起,浦口的西瓜产业成长也很快。江宁以“小兰”“特小凤”等小果为主,浦口和溧水以“苏蜜518”、“美都”、“8424”等中大果为主,呈现品种百花齐放的状态。近年来,南京市浦口区农业农村局着力于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装备,有效拉动农产品品质提升。

如今,浦口区西瓜平均亩产可达到4500—5500千克,甜瓜平均亩产达到2500—3000千克。老胡他们的瓜更是供不应求,尤其是好瓜,往往还没成熟就已经被预订一空。不过今年,扬子晚报为读者们预留了一些“江苏第一甜”,等到西瓜上市的季节,我们来带读者们一起“尝尝鲜”。

校对 盛媛媛

X 关闭

往期话题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青年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20   联系邮箱:39 60 291 42@qq.com